好房子新标准已实施!住建部揭秘住建部最新政策最后一点引热议
发布时间: 2025-10-17 23:47:48 |   作者: 行业新闻

     

  朋友们,你们肯定不敢相信我昨天刷到的一条新闻。 就在前几天,住建部开了一个很重要的发布会,说是全国已经有750多万套原来以为交不了房的房子,现在居然都顺利交到业主手里了。 这一个数字线万套啊,想想看这得有多少家庭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。

  我突然想到我表哥那个小区,三年前买的期房,工地都快长草了,每次家庭聚会都能听到他叹气。 上个月居然接到收房通知,他说简直像中了彩票一样。 这让我特别想知道,住建部到底用了什么方法,能让这么多“烂尾楼”起死回生?

  说到这个发布会啊,时间是2025年10月11日,详细的细节内容特别多,我挑几个重点跟大家唠唠。 他们提到要继续搞“因城施策”,这个词听起来挺专业的,其实就是说每个城市情况不一样,得用不同的办法。

  比如有些地方二手房卖得比新房还火,全国已经有15个省市区是这样了,这种地方就要想办法激活存量房市场。

  你们知道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什么吗? 是那个“好房子”的新标准。 从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规,要求住宅层高不能低于3米,比原来的2.8米高了不少。

  还有楼板隔音要提升10个分贝,4层以上必须装电梯。 我突然想到我家那个老房子,楼上小孩跑跳的声音听得一清二楚,要是早点有这个标准就好了。

  对了,他们还提到一个很重要的数字,“十四五”期间全国卖了50亿平方米的新建商品房。 这一个数字太夸张了,我都算不过来能住多少人。

  我突然想起来还有个事必须说,就是那个“白名单”制度。 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7万亿元的贷款批给了这些白名单项目,比2024年的4万亿元目标多了一大截。 这个办法挺聪明的,把好项目和差项目分开来,银行也敢放心贷款了。

  说到银行贷款,他们现在推广的“主办银行”制度也很有意思。 就是一个项目确定一家银行全程负责,所有资金都在这个银行里封闭运行。 这样就能避免开发商把项目的钱挪用到别的地方去,我听说很多烂尾楼主要是因为资金被挪用才停工的。

  你们发现没,现在很多地方开始试点现房销售了。 河南信阳、湖北荆门这一些地方慢慢的开始搞了,就是说买房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最终的样子,不用再担心交付标准和宣传不符的问题。 不过这个政策推广起来肯定需要一些时间,毕竟现在大部分项目还是期房销售。

  我有个朋友在住建系统工作,他说现在对开发商的监管严格多了。 新规明确要求项目公司要独立运营,严禁投资人违规抽挪资金。 而且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,态度是“坚决查处、绝不姑息”,这个语气听起来就很严厉。

  说到“好房子”这个概念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正式提出来。 其实除了层高和隔音这些硬件标准,他们还强调要从五个方面来打造:好标准、好设计、好材料、好建造、好运维。 特别是提到了要用绿色建材和智能家居,实现“建造即环保、入住即智能”。

  我突然想到个有意思的事,现在不仅新建住宅要按“好房子”标准来,连老旧小区改造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。

  数据显示全国已经改造了24万多个老旧小区,惠及1.1亿居民。 我爸妈住的那个小区去年刚改造完,加装了电梯和智能门禁,确实方便多了。

  还有那个城中村改造的数据也很惊人,已经实施了2387个项目,建了230多万套安置房。 这个规模真的很大,说明国家在住房保障方面投入了很多资源。

  说到保障房,“十四五”期间一共建了1100多万套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,惠及3000多万人。 这一个数字让我想起现在推行的“保障 市场”双轨制,就是说既要保障基本住房需求,也要满足改善型需求。

  我最近还关注到专项债的规模,2025年安排了4.4万亿元,其中房地产相关领域就有6400亿元,比去年增长了89%。 特别是城中村改造专项债,增长了一点四倍,这些钱为行业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。

 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他们提出的“人、房、地、钱”联动机制。 就是说要根据人口流动来安排土地供应和金融支持,避免资源错配。 这个思路很对,现在有些城市人口在流出,却还在大量建房,最后只能空着。

  说到空置房,我又想起那个750万套已售难交付住房实现交付的数据。 这个成绩确实不容易,说明“保交楼”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。 不过我有个疑问,这些交付的房子质量如何? 会不会因为赶工期而影响品质?

  还有那个现房销售试点,虽然能避免交付风险,但会不会导致房价上涨? 毕竟开发商要等到房子完全建好才能卖,金钱上的压力更大,成本可能会转嫁给购房者。

  我突然想到,现在推行的“好房子”标准确实能提升居住品质,但也会增加建造成本。 这些成本最终会不会体现在房价上? 如果房价因此上涨,是不是又会让更多人买不起房?

  说到房价,我发现一个矛盾的现象。 一方面要降低购房门槛,通过下调首付比例和利率来激活市场;另一方面又要提升住房品质,这必然会增加成本。 这两个目标要怎么平衡呢?

  还有那个“因城施策”的理念,理论上很合理,但执行起来会不会造成新的问题? 比如一些热点城市为了控制房价,政策偏紧;而库存高的城市政策宽松,这会不会加剧城市之间的分化?

  我注意到他们提要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,这个想法很好。 但由谁来负责执行? 是物业公司还是政府部门? 维修资金又从哪来? 这样一些问题都需要细化。

  最后我想说的是,现在房地产市场的确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,但还有很多具体问题是需要解决。

  比如那个7万亿元的白名单贷款,到底能覆盖多少项目? 审批标准又是什么? 会不会有些好项目因为不符合规定标准而贷不到款?

  如果是你,会选择等待更完善的制度落地,还是抓住当前的政策优惠上车?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秋季图文激励计划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回到顶部
服务热线:400-826-7818
智 简 生 活 专 家